大學不少科研成果對社會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技術轉移亦被視為大學「第三使命」,八大中共有六所院校設有技術轉移部門,一一學年在實踐研發成果總收益達十億四千萬元,較之前一年增逾半成,早前《財政預算案》宣布會向這些院校增加撥款,支持技術轉移部門的工作。本報今起將分別介紹六所院校的技術轉移部門,其中以醫學享負盛名的香港大學,今年內將推出首個本港研發及生產的白血病處方藥物。
教資會於○九年起每年撥款五千萬元支援八大院校發展技術轉移能力,院校在○九至一二共三個年度有關技術轉移的報告顯示,其中六所從事技術轉移的院校,獲批專利逾二百四十個,而通過專利申請、技術授權、共同
研究、顧問諮詢服務及設立附屬公司等,一一學年總收益達十億四千萬元,較之前一年度增約五千二百萬元。
其中獲教資會撥款近一千二百萬元,○九年成立知識交流辦公室的香港大學,早於○六年由學校撥款設立技術轉移處,去年度進帳逾二億二千萬元,列六大第三位。
「大學科研人員應專注於研究,他們亦欠缺談判經驗,不宜直接參與商業來往。」港大技術轉移處處長張英相接受本報訪問時強調,港大重視將具影響的基礎研究轉化成商品,有益於社會,故九八年便成立港大科橋有限公司,專責專利申請及許可授權等。
申請專利可保障新技術的知識產權,他指,「申請過程需時三至五年,且費用高昂,故設委員會評審項目,亦會委託專家鑑定成果是否屬新發明。」過往十五年獲批專利達三百個,其中三分之二屬生物醫學。「今年內將推出首個本地研發及生產的處方口服砒霜,以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並獲美國及日本專利,現與內地及歐洲藥廠洽談產藥。」早前,該處亦成功將提升油脂作物轉化成生化柴油的技術,授權予海外大型種子公司。
對於政府計畫下學年起向六大院校撥款為期三年的一千二百萬元,張英相認為「多一筆錢是好事」,他又指,近年業界對熟悉技術轉移的博士研究員需求殷切,故計畫運用部分撥款設立創業支援計畫,為有意創業的師生提供顧問支援服務。惟他批評,「光是申請專利已須四百至五百萬元」,認為政府投放科研的經常性開支遠低於內地及海外國家,令技術轉移發展受限,若香港要保持優勢,必須與內地合作,由本地研究員充當「大腦」,負責研發。
談到未來發展方向,他則認為,「港大技術轉移算是成熟,惟知識交流經驗仍年輕,待成熟時,會將兩部門合併。」
中文補習
英文補習
數學補習
通識補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