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優化學券制 勝全資免費教育
補習-優化學券制 勝全資免費教育 |
http://www.hktutorcity.com-上門補習 |
補習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輕輕一句話,足見培育人才是條漫長道路。 一年前,梁振英在競選行政長官時說,會「盡快推行15年免費教育」;言猶在耳,其《施政報告》卻只把「過往承諾」視為教育政策重點,推行免費幼稚園教育的可行性仍須先成立專責委員會,並再作研究。 事實上,外國已有不少研究報告指出,幼兒教育是人格養成的重要階段,甚至比高中教育還要重要。本港經濟既成熟亦發達,目前的幼兒教育開支只佔本地生產總值(GDP)不到0.15%,遠低於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不少於GDP佔1%的要求,就連澳門亦早已實行15年免費教育,我們自然都關注特首的選舉承諾會否落實。 澳門是一個有趣的例子,本來澳門的9年免費教育,是包括小學和初中,後來就擴展到12年,要決定是推展到幼稚園還是高中時,選擇了幼稚園,直到下一階段再推15年免費教育時,才包括高中,可見幼稚園教育的重要性! 雖然本港在07年便推行「學券制」以資助幼兒教育,但此計劃推行至今問題叢生,如幼師薪酬欠保障、資歷不受尊重、行政工作過多以致工時過長等,令不少教育界人士對「學券制」成效產生質疑。 筆者是支持「學券制」的理念,不過在香港執行起來,卻出現了不少問題。 傳統免費教育 缺乏進步動力 「學券制」的理念是「資源跟着家長走」,透過引入市場競爭性,讓幼稚園因競爭壓力而提升教育及服務質素。相對來說,傳統的中小學全資免費教育,教師和學校管理層基本上是鐵飯碗,不需要直接面對市場競爭,於是,沒有經濟誘因去作為進步的動力(不是說教師不好,只是結構性地缺乏經濟誘因)。香港獨有的全民補習的現象,固然和「怪獸家長」和「港孩」有關,但難道也不是一個對香港傳統全資免費教育的一個極大控訴嗎? 「學券制」本來的好處是釐清政府在教育的角色。政府應該仍然支持基礎教育,不過,「資助」卻不等於「行政」;換句話說,政府出錢埋單,卻不等於政府也要參與營運和中央管理。 政府參與營運和管理,正是香港教育體系官僚化和僵化的原因。「學券制」的構想,是政府出錢資助這些學券,然後透過自由市場,使家長有多點選擇,增加家長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使家長成為教育體系的一個真正持份者。 僅適用於非牟利 競爭從何來? 然而,本港的幼稚園分為「牟利」和「非牟利」,兩者同屬私立性質。但政府所推行的學券計劃,卻幾乎只適用於非牟利的私立學校,這試問市場競爭從何來?明顯地,政府想為幼兒教育做點好事,卻又怕給人攻擊為官商勾結,終於就把「學券制」搞出個四不像出來。在這個「非牟利」才有份參與的機制下,雖然比完全沒有競爭好,但幼稚園的管理層仍然沒有積極提升教學質素的十足經濟誘因。 進一步來說,其實這個機制也正正造成教師資歷提升,工資卻沒有相應增加。教師工資是反映幼稚園管理層願意付多少錢去請該教師,如果幼稚園是一個牟利機構,自然願意「以錢搵錢」,多付好教師的工資,期望能提升整體幼稚園盈利。 現在整個制度只是虛有其表,幼稚園管理層有點競爭壓力,卻沒有經濟誘因,自然只會去「鞭策」自己的員工,卻沒與經濟資源去提高工資;只有「stick」沒有「carrot」,教師自然不滿。解決的方法,不是要為教師制定最低工資,或是所謂的恢復工資年表,重回「大鑊飯」的年代,卻是要「優化」現有機制,加深整個幼兒教育體系的市場化和競爭性。 據去年教育局公布數字顯示,全港有942間幼稚園,至少有658間已獲批增加學費,另有40間的加費申請在處理中。由此可見,幼兒教育開支只會令家長的經濟負擔有多無少,政府絕對需要認真處理免費教育之問題。 教育雖非開支 錢須用得其所 筆者絕對認同「教育是投資,不是開支。」但金錢如何用得其所,如何真正幫到家長解困、幼兒得到優良教育、幼師得到合理薪俸與晉升階梯,這些才是問題的核心。因此,若政府真有心推行15年免費教育,便應盡快與牟利、非牟利的辦學團體、教師、學者和學校持份者進行討論,從而制定具體而有效的方案,同時確立推行時間表。 筆者認為,未來的發展,應以「優化」現有的「學券制」為基礎,不要重回傳統中小學全資免費教育的模式,免得使其制度僵化,迫使家長又要找外面補習社,將來會出現「幼兒」補習天王! (黃元山教授為港大專業進修學院中國商學院客席副教授;前投行董事總經理,為多份財經報章的專欄作家及電台電視財經節目主持) 補習 | 上門補習 | 補習介紹 | 補習 | 補習介紹 | 上門補習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