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補習-公民德育課 思考空間港超星 |
補習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今日舉行特別會議,討論教育局推出全新整合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諮詢文件。就課程近日掀起「洗腦」爭議,但批評者多只作虛空的攻擊,鮮有直接討論課程實質內容,香港文匯報記者將香港的課程,與新加坡07年推出的「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比較,發現星洲在很多內容上均開宗明義帶出「熱愛新加坡」字眼,明言提倡「國家至上,社會為先」訊息,立場直接;反觀香港,除建構國民身份的宗旨外,未有對師生立場有所限制,在取向上明顯更開放,思考的空間也較大。 星:國民身份散落課中 就學生的公民與道德教育,新加坡教育部在07年推出《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標準》,分為中小學兩階段,涵蓋尊重、責任感、正直、和諧等多個範疇,而與國民身份相關的部分,則分散於不同課題中。 以初小階段為例,新加坡《課程標準》於尊重的範疇下,設有「熱愛新加坡」課題 ,學生學習目標包括熱愛新加坡、探討和學習秉持國家的理想等,內容除說明「我愛新加坡哪一點」外,亦有教授學生可如何對新加坡表示敬意,例子包括「自豪地唱國歌和念信約」、「維護新加坡的美譽,尤其出國在外時」。同時,《課程標準》又強調「國家至上,社會為先」的價值觀,與「關懷」、「和諧」、「責任感」等並列。 當地《課程標準》的高小階段,則包括了「為國增光」及「成為好公民」課題,前者明言「應用我們的長處和才華為國效力」,後者則強調好公民的特點包括「秉承國家的理想」、「維護國家的名譽」、「保家衛國」等,做法具體直接。 港:立場未限制取向更開放 至於香港課程文件,則由小至大,貫穿個人、家庭、社群、國家及世界5個範疇。如針對初小階段的國家部分,學習目標其實只列出4部分,包括一.從觀察山川地貌、古蹟文物欣賞國家疆土;二.透過國家象徵(國旗國歌等)建立國民身份認同;三.追溯中國傳統習俗和祖籍家鄉,萌發歸屬感;及四.向國家傑出人物借鏡,學習其品格情操。上述內容都是透過人物、文化融入情意,以帶出愛國心、文化傳承等價值,除建構國民身份的宗旨外,未有對老師、學生立場有所限制,取向明顯更開放,可供思考的空間也較大。 教局:重培育學生正面價值觀 教育局發言人回應指,在制訂「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內容時,除了綜觀學校現行相關工作,也參考了包括美國、澳洲、英國、法國、新加坡、日本、內地不同國家及地區的相關文獻,以及相關課程與實踐。而各地社會均重視培育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及態度,課程設計時,有關成功經驗均已獲考慮及採納,並配合香港特色及學生實際需要。 發言人又強調,日後學校可依據科目的學習目標及內容為綱,並按各自辦學宗旨及學生需要,作出適當配合和調適,以切合香港社會重視兼容並包的特色。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