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補習-國民教育培養正面價值觀 |
補習 香港回歸十四年,政府在二○○七至一○年連續四個年度的《施政報告》提及加大力度推動國民教育。教育局建議,明年九月全港小學率先增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為必修科,後年推展至中學。本報記者專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小學校長、政府官員、家長及學生,了解他們對該科推行的意見,希望為社會帶來積極建議、理性討論。專訪今日起一連五日刊出。 政府在二○○一年的教育改革及其後發表的課程改革文件,均把德育及公民教育列入四大關鍵項目之一。如今建議推行國民教育,卻遭部分社會人士批評是「洗腦」工程。全國政協委員戴希立和教聯會主席黃均瑜異口同聲表示,「香港不可能洗腦」,國民教育是全面地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加上資訊發達和學生獨立自主,洗腦機會是零。 本報記者 李盛芝 特區政府分別在一九八五及九六年提出《學校公民教育指引》,○八年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加入誠信、關愛為首要培育目的,以及強調以生活事件教學。經過三年整理,今年五月正式展開為期四個月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諮詢,明年二月公佈定稿,九月首先在全港小學推行,後年推展至中學。 十多年來,中、小學對德育、公民教育和國民教育,均採取正面的回應,累積不少實踐的本土經驗。事實上,比較過去德育及公民教育和新課程指引,有不少相同之處,亦加入了新元素:提供持續、有係統地培育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積極態度,對個人、家庭、社群、國家和世界範疇學習,學校可根據生本及校本需要,對課程安排進行調適。 「香港不可能洗腦」 課程展開公眾諮詢一個多月,教育局舉辦八場諮詢會場場爆滿,共吸引一千六百名校長、教師出席,大部分人都認同增設該科的重要性;唯部分社會人士將焦點集中在「國家」層面,引發學生會被「洗腦」的疑雲。 全國政協委員、仁愛堂田家炳中學校長戴希立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認為,導火線在於「國民教育」四個字眼上,若換成「公民教育」,便會天下太平。「事實上,新的課程指引對『國民』部分增加不多,重點加入的是,當局希望有係統地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對國家的積極態度和情懷。」 戴希立深信,香港是一個資訊開放的社會,新的課程諮詢稿內並沒有任何政治傾向,加上學校奉行校本運作、教師專業自主、學生的獨立思考情況下,試問又怎樣被裁定為洗腦?他認為,洗腦機會率是零。「政府期望青少年加強對國情認識,提升國民身份認同及孕育家國情懷,絕對是符合年輕人未來發展的利益。」 國民教育非獨立展開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福建中學(小西灣)校長黃均瑜説:「新課程被批評為『洗腦』是意料之內,社會不可能沒有反對聲音,若要説『洗腦』,唱國歌都可以是『洗腦』。」 黃均瑜表示,毫無疑問推行國民教育是必須,但絕不是獨立的展開。以福建中學(小西灣)為例,他沒有對教師設(課程內容)禁區,只要不是憤世嫉俗,持正面價值觀跟學生討論教育,有何不可。 「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正是戴希立對新課程的期望。國家和民族時刻不斷發展,如何培育學生獨立和批判性思考是諮詢重點之一。有學界人士擔心,新課程對內地發展「報喜不報憂」,蓄意淡化對學生「批判性」思考的培訓。他説,諮詢稿內提及的批判性的確不足,學界的擔心是可以理解。 「在培育學生對香港和國家的情懷、態度之餘,理應培養他們有為國家建設的思維。」戴希立要求本港學生,不但要為民族、香港及國家成就而自豪,更要為本港和國家發展而出現的困難和問題有所承擔。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