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兒童節,有問卷調查訪問500名家長,發現超過六成受訪家長直言子女不會幫忙做家務、亦不會洗澡、替換衣服、收拾物品等;有七成家長認為用金錢及禮物來鼓勵小朋友做家務,只有不足一成會以身作則鼓勵子女;調查亦發現兒童不做家務的原因,包括家務由父母或家傭負責、缺乏主動性和懶惰等,有兒童及教育心理學家指兒童做家務能得到家長認同和肯定,有助建立親子關係。
調查顯示,子女最不能獨立處理的事項是替換衣服。
記者黎浩良報道
昨日是兒童節,有問卷調查訪問500名家長,發現超過六成受訪家長直言子女不會幫忙做家務、亦不會洗澡、替換衣服、收拾物品等;有七成家長認為用金錢及禮物來鼓勵小朋友做家務,只有不足一成會以身作則鼓勵子女;調查亦發現兒童不做家務的原因,包括家務由父母或家傭負責、缺乏主動性和懶惰等,有兒童及教育心理學家指兒童做家務能得到家長認同和肯定,有助建立親子關係。
有商場進行一項「港童參與家務及自理能力」的問卷調查,成功訪問約500名家長,發現超過六成的家長表示子女不會幫忙做家務,主要原因包括家務由父母或傭人負責、小朋友缺乏主動性、小朋友比較懶惰等。此外大部分受訪家長承認子女不懂得自理,包括有76%不懂替換衣服、61%不懂洗澡及57%不懂收拾整理自己物品。
重視學業忽略生活自理
兒童及教育心理學家張明麗表示現時家長的教育方針與以往不同,過分重視成績及知識,忽略了日常生活的自身照顧能力,令小朋友缺乏做家務的機會和需要,形成社會上所謂「高知識、低能力」的港孩現象。她認為長遠會影響兒童個人的基本能力及社交相處。
調查亦顯示,部分家長支持及鼓勵小朋友做家務,認為有助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增加集中力和增強自理能力等,而家長認為可促使小朋友做家務的方法,近四成會用金錢,三成多用禮物,有一成多會訓示小朋友,只有不足一成的家長認為以身作則及向子女表示多謝,才可鼓勵小朋友做家務。
張明麗認為做家務能提升小朋友的組織及計劃能力、獨立性及自信心,她建議家長應教導小朋友以幫助他人的動機出發,亦鼓勵他們作凡事親力親為的正確態度。同時可以幫小朋友們定下時間表,培養做家務成為生活習慣之一,增加自理能力。
中文補習
英文補習
數學補習
通識補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