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補習-李維儉﹕「國民」要如何「教育」? ──超越「洗腦」與否的討論
補習
與國民教育有密切關係的歷史教育(包括世界歷史與中國歷史)對國民個性、意識與質素的塑造起了關鍵作用,但國民教育在課程內容會如何取材?國家的歷 史如此複雜,數千年來的人物、重大事件與運動到今天仍存在很多爭論的地方,連歷史學者都在不斷找證據來驗證我們對歷史的看法,因為歷史學本身容許多元論 述。若老師在課堂教授學生認識國家偉大成就與文明,但學生在其他渠道得到相反立場的論述時,學生會出現什麼的思考過程來處理這些難以「調和」的對立資訊? 或當碰觸到對歷史的不同論述或對歷史進行解讀時出現不同的立場,日後的國民教育科老師應如何處理?在中學或甚至小學階段,老師可如何教授上述所提及的歷史 學概念?甚至有言論指歷史學概念對學生來說相信會很陌生,倒不如多教一些基本史實。那麼史實知識的增加又是否有助學生認識或甚至體會到歷史多元論述的本 質?
讓學生打開心靈 接觸不同論述
我曾做一個教學小實驗,就是把兩份對拉登作截然不同的報道給學生閱讀,第一份是介紹拉登的反美思想及其恐怖活動,而第二份就指出拉登鍾情於某位美國 歌手及熱愛某支英超球會,結果學生對第二份報道感到納悶不安,並相信一名反美的恐怖分子喜歡美英的流行產物是不可想像,最後同學竟自我圓說,提出自己一套 的解釋,目的就是要維護拉登是徹頭徹尾的反美人士,堅持拉登不可能喜歡美國文化云云,似乎學生有其獨特的思考模式與邏輯。因此有理由相信:學生的確不是白 紙一張,學生自覺或不自覺是學習主體,不是被動的接收者。若擔心學生被洗腦,不如想想如何幫助學生整理片面而主觀的想法,讓學生打開心靈,接觸並思考不同 論述,建立求真的態度。從這個思路出發,「應該」或「不應該」教什麼這套教學思維並沒有回應學生思維發展的獨特性,反而引導學生找出對立論述背後的關係、 分辨不同論述所反映的價值,並提出合理看法的學習方法,不但有意義而且是當務之急!
台灣一項研究以「一段歷史兩個故事」為題(註1),研究兒童(10至14歲)如何理解及認知兩個不同論述的歷史故事,結果發現兒童出現5種不同的反 應,而最有趣的是兒童認為一段歷史不可能有兩個不同的論述,當中必定有真偽,更有接受研究的兒童指出因為不是生於那個時代無法了解歷史真實,部分更認為由 於無法檢定真偽,討論歷史根本沒有意義,呈現極大的無力感。該研究還提出有力證據指出兒童對歷史知識掌握多少對兒童思考能力的提升沒有直接的關係。(林慈 淑,《歷史,要教什麼?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台灣學生書局,2010年)
如何提高學生思考與理解能力
該項研究亦質疑兒童在成長過程裏自然能發展出判斷是非的思考能力,那麼我們就要問:增加歷史知識是兒童建立批判思維的基礎,但原來史實認知的培育又對提升兒童思考力幫助不大,但歷史學概念如歷史多元論述、因果關係、證據效用等對兒童是難於理解的東西,那麼老師應如何是好?
日後的國民教育科若把學生「洗腦」當然值得我們關注,因為課程內容與目標影響到教師的準備及期望,但教師更要探討學生認知模式的特點針對地實施教 學,否則就算課程理念有多好,學生一樣容易「學壞」方法來思考。所以,應如何提高學生思考與理解能力,可能比討論應否落實某科目成為必修科更為重要。上述 引用的研究結果還可以作為本港教育工作者多方面參考:新高中課程希望學生把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從而建立學生的多元思考、批判能力與廣闊視野,但學生在知 識層面涉獵不多,引入探索學習會有什麼結果?應如何實踐探索學習?從事教育研究者與前線教師應多關心,不斷進行調查、跟蹤學生思維成長與變化,才可以有更 深入的討論。
註1. 該研究以羅馬人在大不列顛及秦始皇的統治為例子,分別給參與研究的兒童閱讀羅馬人及秦始皇的正面與負面的評價。
作者是資深歷史科及通識科教師
全站熱搜